斷定/款識 Years |
/ |
H規格 Specification |
MD:4.2cm H:8.5cm |
數量 Number | 1件 1pc |
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| HKD 2,800,000-3,500,000 |
拍賣時間/場次 Auction time/location | DEC 28,2022 AUTUMN AUCTIONS |
此件拍品在傳統“仿鼓”壺造型上,加飾“心”形如意筋紋(據故宮博物院資料,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”不求人”的搔背工具有著密切的關係 。最早的如意,柄端作手指之形,以示手所不能至,搔之可如意,故稱如意),使作品氣韻生動、飽滿。壺身由四片如意相連,對稱分佈,呈現一股行雲流水的美感,線條在起承轉合間流暢爽利;壺嘴、壺把上的刻線和壺肩如意刻劃相呼應,使通壺充滿湧動的姿態,並充分的表現了紫砂的可塑優勢;壺口沿與壺蓋邊沿相吻,口蓋平直且緊密,合成一條飽滿的圓線。一般來說,製作此壺時會將壺口沿與蓋邊沿同比例等分組成圓線,但此壺並不是,而是上弧面略寬、下弧面略窄,展現了顧老先生製壺對於“黃金比例”的追求與拿捏;壺鈕為橋形如意鈕,與壺身如意紋相對應,渾然一體;整壺形、神、氣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。顧景舟一生曾在三個不同的時間段、四個不同章款,創作過“如意仿鼓壺”這一壺式,除尤愛此品種外,定還有其他因素的存在,值得探討。(在顧老主編的《宜興紫砂珍賞》一書中,收錄了其23件作品,僅有三件由顧老所著賞析,分別為:提璧壺、1948年製大石瓢、如意仿鼓壺,可見“如意仿鼓壺”這一壺式在顧老畢生創作中的重要性。)
此件拍品的傳承也頗具意思,是紫砂行業從解放初期的“窯貨”到現當代工藝品,甚至藝術品發展史的一個縮影。委託人賀先生的口述如下:我爺爺喜愛喝茶,對茶具也頗為喜歡。1950年前後,偶然機會在山東濰坊地區用一筐煎餅從別人手裏換得此壺,後一直泡茶使用。1965年從山東老家舉家遷至香港,此壺也帶到了香港,後爺爺將此壺留給了長子(我父親)手中,並一直泡茶使用。此壺一直使用到1996年,才收起保存。2006年,父親將此壺交與我手,後帶至英國,束之高閣。直到2009年,跟朋友聊天中得知顧景舟的壺很貴,才想起自家也有一把壺,因為之前不知道紫砂壺那麼值錢,也就沒太關心壺內的章款,回家開盒求證,卻發現自家的壺蓋內有顧景舟的印款,欣喜若狂。容量:450ml鈐印:【底款】足吾所好玩而老焉【蓋款】顧景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