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定/款識 Years | 清 QING DYNASTY |
規格 Specification |
|
數量 Number | 1件 1pc |
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| SGD 480,000-700,000 |
拍賣時間/場次 Auction time/location | 2025 SPRING AUCTIONS |
惠逸公(約西元1766—1831年),清朝著名紫砂藝人。惠逸公生於清雍乾年間,他大小壺兼制,善制小壺,以工巧聞名,可與惠孟臣相提並論。《陽羨砂壺考》雲:惠逸公雍、乾時人,制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俱備,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伯仲,故世稱“二惠”只是惠孟臣的作品以渾樸精巧出名,比較而言,惠逸公則工巧有餘,渾樸不足。但逸公制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俱備,且長於工巧,而渾樸不逮。
此拍品荊溪逸公紫砂壺壺體選用宜興黃龍山優質紫砂泥,泥料細膩緊實,表面泛溫潤啞光質感,歷經歲月仍葆古樸醇厚之韻。局部可見泥料中天然礦物顆粒形成的“砂隱”肌理,彰顯紫砂材質的獨特美感。壺身線條流暢無接痕,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,轉動時手感順滑,氣密性極佳。壺嘴、壺把與壺身的銜接處均以暗榫工藝處理,過渡自然,展現了匠人對力學與美學的平衡把控。壺鈕為經典圓珠形,玲瓏精巧;壺嘴出水爽利斷水乾淨;環形壺把弧度貼合手型,持握舒適。底部印款有“荊溪”“清香”“荊溪逸公”字樣,章法嚴謹,兼具標識性與藝術性。此壺整體造型圓潤飽滿,壺腹微鼓如蓄勢之果,壺頸內收,壺蓋穹起,形成“天壓地”的經典比例。細節上融合文人審美趣味:整體風格簡潔端莊,摒棄繁縟雕飾,以泥料本色與線條韻律傳遞“素器至美”的文人意趣,契合清代“返璞歸真”的紫砂美學潮流。
此拍品集泥、工、形、款四絕於一體,以材美工巧承載文人意趣,於簡樸中見真章,堪稱紫砂藝術“技進乎道”的典範。其歷史沉澱與實用美學的完美融合,不僅為當代藏家提供了珍貴的審美載體,更為研究清代民窯紫砂工藝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範本。“荊溪”款紫砂器存世量雖多,但如本品般印款清晰、品相完好的傳世品較為罕見。其底款形制與篆刻風格為斷代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,亦是清代江南紫砂產業地域化、品牌化的重要見證。泥料上乘、工藝精湛,且歷經百年仍無磕損,預估其市場潛力在資深藏家圈中將備受矚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