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定/款識 Years | 清 QING DYNASTY |
規格 Specification | 通高:27cm H:27cm |
數量 Number | 1件 1pc |
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| HKD 3,000,000—5,000,000 |
拍賣時間/場次 Auction time/location | 2024 SPRING AUCTIONS |
拍品撇口,束頸,肩處飾對稱雙鳳形耳,扁圓腹,橢圓形圈足。本品完美揉合釉下、釉上彩,營造和諧悅目的畫面。口沿下側繪鬥彩如意紋一周,頸部繪蝠紋,腹部描繪喜上眉梢圖樣,整瓷處枝葉、花卉以鬥彩描繪外,果實另取各色粉彩填塗,頗為繁複。瓷匠先於素胎上勾畫間斷釉下青花圖案,再經上釉、窯燒,最後施釉上彩完成整個構圖。如此繁複製作,除明代五彩瓷外,近乎見所未見。底以青花書“大清乾隆年製”六字三行篆書款。
中國文化強調傳承之正統,故作為統治者,清代帝王更為注重皇權與威信的樹立,並將這種願望反映到了御瓷上,一方面,大力效仿前朝經典式樣;另一方面,在紋樣上更突出其震懾力。此式瓶即為乾隆御窯依據明永宣朝同類器皿化裁而成,清宮稱之為馬掛瓶,是備受乾隆皇帝鍾情的尊貴式樣。據記載,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旨仿燒馬掛瓶,其最早記錄在乾隆二年,該年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》之“記事檔”載,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,乾隆皇帝在諭旨江西御窯廠仿燒一大批名窯古瓷時,專門吩咐唐英“再將小些寶月瓶、馬掛瓶各樣釉水花樣燒造”,以後又見乾隆三年五月初六日的“五彩馬掛瓶”、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的“宣窯青花放大馬掛瓶”等燒造記載,到乾隆七年,再“著照此青雲白地釉裏紅馬掛瓶畫樣,交江西唐英造幾件送來”(參見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•江西燒造磁器處》)。乾隆御窯以多種手法反復燒造此類瓶式,惟多見青花或釉裏紅。本品青花上加釉上彩,斑斕奪目,同類品種它例極廖,僅見香港徐展堂先生收藏一例,另有英國鐵路基金會舊藏一例(售於香港蘇富比,1989年5月16日,編號87,成交價HKD 3,960,000)。
乾隆御瓷,鬥彩加粉彩為飾者僅存數例,包括:一粉彩嬰戲圖小罐,背景山石以釉下青花勾繪而成,及一粉彩百猴圖撇口瓶,部分細節以釉下青花刻繪。兩者均帶乾隆年製款,現藏於故宮博物院(著錄於《故宮珍藏康雍乾瓷器圖錄》,香港,1989年,31頁,圖版22及頁346,圖版27)。同可比較臺北故宮博物院一青花加彩龍鳳紋瓶,周邊纏枝牡丹以釉下青花繪製(見於《清康雍乾名瓷特展》,國立故宮博物院,臺北,1986,編號8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