斷定/款識 Years | 隋唐 SUI AND TANG DYNASTY |
規格 Specification | 通高:26cm H:26cm |
數量 Number | 1件 1pc |
預估價 Estimated price | HKD 2,000,000-3,000,000 |
拍賣時間/場次 Auction time/location | 2024 SPRING AUCTIONS |
銅佛教造像是魏晉以後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新生事物,其工藝之複雜不亞於商周時期的青銅器, 鎏金、鏤空技術也在這一階段被大量使用。隋唐時期是佛教造像發展的鼎盛階段,造像變得繁縟華麗,體態也趨向豐滿圓潤,鎏金銅佛像,是佛像中的一種工藝,多用於銅造像,在表面鎏金。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,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藝原理而言也稱火鍛金。在我國其始於戰國,其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,是我國古代技術的光輝成就之一。其製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後,塗上銅器表面,經溫烤後固著,再加以打磨即成,華貴璀璨經久不褪。這種佛像是供宮廷、寺廟、使用;常見的有釋迦牟尼、觀音、文殊、普賢、天王、母度等。隋唐時期,佛像藝術隨著國家的統一,政治、經濟的強大和佛教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。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趨於外來模式和手法,而是向著個性化、理想化的新型模式發展,呈現出嶄新的時代風貌;它的出現始於兩漢,盛行於隋唐,延續至明清。
此拍品銅鎏金三世板凳佛造型優美,工藝精湛,底部方形四角基座,俗稱"板凳佛"。基座上蓮臺線條剛勁、流暢,蓮瓣飽滿,有張力及彈性感。蓮臺上以釋迦摩尼佛為主,兩側分別鑄有小立佛,面型端莊虔誠,身骨清瘦,衣褶繁複,水波紋頭,背部都鑄有火焰紋,另一面為大背光。根據此坐佛像整體特徵表明,這是一件典型的隋唐時期觀音佛像。也充分表現出隋唐時期佛像雄偉而嚴肅的氣質。實物證明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逐漸漢化的演進趨勢。佛像比例適宜,配合整善完美,莊嚴合度。雕造墩鑄的藝術手法也很高巧,精緻、姿態、挺舉、雄勁剛劍。凝厚沉寂中卻又生動活潑,線條拙樸而又嫺熟,名副其實的隋唐精品之作。
可參閱:
1:臺北故宮博物院《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》。
2:佳士得香港,1998年4月26日,編號601,晚隋鎏金銅佛坐像。